【政策匯總】
1.工信部等九部門聯合發布《“十四五”醫藥工業發展規劃》,確立規模效益穩步增長、創新驅動轉型成效顯現、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可控等六項具體發展目標,提出到2025年實現“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年均增速保持在8%以上,增加值占全部工業的比重提高到5%左右”“全行業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0%以上”等目標。同時明確五項重點任務,即加快產品創新和產業化技術突破、提升產業鏈穩定性和競爭力、增強供應保障能力、推動醫藥制造能力系統升級、創造國際競爭新優勢。
2.國家藥監局發布《已上市中藥說明書安全信息項內容修訂技術指導原則(試行)》,對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落實主體責任、完善說明書信息、保障公眾用藥安全加強指導。指導原則明確堅持中醫藥理論指導、全生命周期管理和表述科學、規范、準確的基本原則,列出修訂的基本思路和要求,其內容科學性高、實操性強,部分已上市中藥說明書警示語、不良反應、禁忌、注意事項、特殊人群用藥等安全信息項有望加速告別“尚不明確”。
3.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發布《藥物臨床試驗中心化監查統計指導原則(試行)》,以促進與指導申辦者在臨床試驗過程中對中心化監查的實踐與應用。指導原則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4.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發布《生物類似藥臨床藥理學研究技術指導原則》,提出生物類似藥臨床藥理學研究的指導性建議。指導原則闡述了生物類似藥臨床藥理學研究的具體內容及相關要求,涉及藥代動力學和藥效動力學研究的研究設計、評價指標、統計分析和接受標準等,臨床藥理學研究中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考慮,以及申報資料要求。
5.發布《對我國〈以藥動學參數為終點評價指標的化學藥物仿制藥人體生物等效性研究技術指導原則〉中關于多規格豁免BE藥學評價標準“處方比例相似性”相關問題的問答(試行)》,以規范和指導化學藥物仿制藥的研究和開發,促進多規格豁免BE的藥學研究和評價工作。
【行業動態】
重磅!國務院會議召開,全面開展帶量采購
2月1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深化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改革進展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對2022年一整年帶量采購工作進行安排。
一、2022藥品集采工作安排
會議指出未來將進一步推進集采提速擴面,藥品集采在化學藥、中成藥、生物藥三大板塊全方位開展,高值醫用耗材重點聚焦骨科耗材、藥物球囊、種植牙等品種,力爭到2022年底,通過國家組織和省級聯盟采購,實現平均每個省覆蓋350個以上的藥品品種,高值醫用耗材品種達到5個以上。
從品種提速來說,目前第七批藥品集中帶量采購正在籌劃。今年,國家將指導地方根據臨床需要,圍繞大品種和常見病,查漏補缺進行推進,力爭每個省份開展的省級集采品種能夠達到100個以上,高值醫用耗材能覆蓋到5個品種。
從集采覆蓋領域方面,原來的集采主要集中在化學藥,去年拓展到了胰島素、人工關節。今年,在地方將進一步在其他領域進行探索。包括中成藥,在去年部分省份已經組織聯盟采購的基礎上,今年將有序進一步擴大范圍,實現三大領域全面覆蓋。
二、徹底消滅帶金銷售空間
會議指出,未來將通過不斷完善措施,特別是將供應、質量、信用等相關因素納入集采規則,從體制機制上凈化醫藥流通的生態環境,即根治帶金銷售,凈化行業生態,進而激勵企業通過規范競爭,促進流通行業的整治。
帶量采購、招采合一后,就能夠使得企業從私下里去跑醫院,變成面對面的質量競爭、價格競爭。從中標企業中標以來的情況看,藥品價格降了50%左右,這50%實際上跟原來過高的銷售費用是個置換,過去醫藥企業的銷售費用率在50%左右,集采后呈現下降趨勢,2020年上市藥企銷售費用基本下降了6個點。
未來,若相關企業和醫藥代表還試圖通過帶金銷售求生存,只會發現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三、省際集采仍是主體
國家帶量采購是指由國家代表全國省級聯盟,組織對某些品種開展采購,藥品由上海藥事所進行操作。實際上聯盟主體還是省,也稱為“國家組織、聯盟采購、平臺操作”。
省級帶量采購有統一規則、集中采購量、減輕企業的負擔的優勢,在國采無法滿足所有條件的情況下,省際聯盟集采仍是帶量采購的主體。
未來省際聯盟的招采品種越來越多,也是必然趨勢。這些將來會不會納入到國家集采?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比如說省際的局部招采探索成功,有可能其他省協同跟進,如果是達到了選優的目的,價格合理、臨床滿足了需要,不一定要國家組織集采。如果省際聯盟探索了,但是競爭格局不充分,品種還不是很多,總量還不是很大,在探索機制成功的基礎上,就將推進國家組織集采,使這種改革制度的效應迅速受益于全國。
四、不追求最低價
對于業界關注的集采價格競爭,國家醫保局副局長陳金甫在會上明確表示:“我們不追求最低價,也堅決反對跑步競價。”
具體在規則層面,就是針對特定的品種以及競爭格局來設置競價規則。比如競價規則、帶量比例、協議期是多少。對于競爭比較充分的品種,比如化學藥,基本上協議采購量就達到80%以上,協議采購量越大,就說明中標產品的市場覆蓋率越高,群眾受益面越大。同時,要根據市場供應情況適度競爭。陳金甫表示,最早“4+7”試點是只選1家,最低價中標,這樣競爭非常慘烈,供應這一塊就沒有替補,臨床選擇余地小。到了第二批、第三批逐步優化,放寬競爭格局,平衡使用和供給,適當保持競爭率,這樣能夠使價格達到合理回歸。
(根據賽柏藍、新浪醫藥新聞信息整理)
第七批國家組織藥品集采開展填報工作
2月17日,上海陽光醫藥采購網發布《關于開展第七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相關藥品信息填報工作的通知》,本次國采共涉及58個品種208個品規。《通知》要求,2月18日開始,將開展第七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相關藥品信息填報工作。
《通知》指出,藥品要求屬于藥品填報范圍并獲得國內有效注冊批件的上市藥品,且滿足以下要求之一:1.原研藥及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的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參比制劑。2.通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仿制藥品。3.根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關于發布化學藥品注冊分類改革工作方案的公告》〔2016年第51號〕或《國家藥監局關于發布化學藥品注冊分類及申報資料要求的通告》〔2020年第44號〕,按化學藥品注冊分類批準,并證明質量和療效與參比制劑一致的仿制藥品。4.納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化學藥品目錄集》的藥品。
《通知》還指出,企業要求屬于本次藥品填報范圍并滿足藥品要求的相關企業,包括:提供藥品及伴隨服務的國內藥品生產企業,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境外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境內代理人。上述所稱的代理人,是指按照國家有關部門關于境外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境內代理人管理規定,取得我國藥品注冊證書的境外持有人依法指定,代表其履行法律法規規定的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義務的中國境內企業法人。
此外,有業內人士預計,第七批國采的報價時間是3月25日-4月10日。
(根據人民網、醫藥網信息整理)
化學原料藥受理審查指南再次征求意見
近日,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再次對《化學原料藥受理審查指南(試行)(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進行公開征求意見。征求意見稿將適用范圍調整為化學原料藥上市申請,對于登記資料中登記號賦予原則、證明文件內容進行調整,新增工藝驗證資料等內容的提交要求,并對光盤中文件格式及大小等予以規范。
征求意見稿提出,申請人應按照《藥品注冊管理辦法》、《國家藥監局關于進一步完善藥品關聯審評審批和監管工作有關事宜的公告》《化學藥品注冊分類及申報資料要求》的規定,提供符合要求的登記資料。登記資料應根據現行版《M4:人用藥物注冊申請通用技術文檔(CTD)》格式整理,目錄及項目編號不能改變,對應項目無相關信息或研究資料,項目編號和名稱也應保留,可在項下注明“無相關研究內容”或“不適用”。登記資料應為電子版并使用可記錄檔案級光盤作為載體。
征求意見稿闡述了形式審查要點、受理流程等。例如,同一企業在同一生產場地生產的同一化學原料藥,生產工藝和質量標準相同的,應按照同一登記號登記。對同一原料藥存在不同生產工藝的,原則上應按照不同登記號進行登記,并提交相應登記資料。以不同登記號登記相同名稱化學原料藥的應在登記表特別聲明事項中說明理由及原登記號的情況。化學原料藥審評期間,發生可能影響藥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質量可控性的重大變更的,申請人應當撤回原登記,補充研究后重新申報。
(文章來源:中國醫藥報)
【媒體鏈接】
2026年全球藥品支出預計將達到1.8萬億美元
近日,IQVIA發布報告,2022-2026年期間,全球藥品支出將以3%~6%的年復合增長率(CAGR)增長;到2026年全球藥品支出預計將達到1.8萬億美元。其中,新興市場未來5年藥品支出CAGR為5%-8%,略高于發達市場的2%-5%
全球藥品支出增速放緩
全球藥品用量和支出仍會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但將被相關疫苗和療法的增量支出抵消。支出上漲的驅動因素還包括藥品用量增加和新產品上市,產品專利到期、仿制藥和生物類似藥帶來的價格壓力則抵消了部分支出增長。
未來5年,隨著發達國家或地區市場諸多重磅品種專利到期,市場獨占權喪失的影響將達到1880億美元,相比過去5年的1110億美元,專利到期的影響進一步擴大。在此期間,生物類似藥將累計節省藥品支出2150億美元。
特藥(speciality drug)也是推動藥品支出的一大因素,預計到2026年,特藥支出將占全球藥品支出的45%。因此總體來看,全球藥品支出增速將放緩。
中國創新加速引領新興市場
2021年,中國藥品支出達1690億美元,相比2011年的680億美元,增長超1000億美元。未來5年,受創新藥上市數量和用量增加驅動,中國藥品支出預計將以3.8%的CAGR增長,5年支出累計增加350億美元,預計到2026年將達到2050億美元。
中國藥品市場的增長仍是新興醫藥市場增長的最大貢獻者。中國藥品支出增長的貢獻主力是原研品牌藥,預計該類型產品在2022-2026年CAGR為10.4%,其他類型產品的CAGR則不超過3%。
腫瘤藥繼續領跑 免疫和糖尿病領域緊隨其后
從治療領域來看,腫瘤、免疫、糖尿病和神經領域是未來5年全球藥品支出的主力,其中由于新療法(含新產品,下同)的不斷涌現,腫瘤領域仍將是增長的最大貢獻者。預計未來5年腫瘤領域將有100種以上的新療法獲批上市;2026年抗腫瘤藥支出將達到3060億美元,相較2021年的1870億美元增加1190億美元,增幅達63%,CAGR為9%~12%,增速在各治療領域中位居第一。
在免疫領域,2026年藥品支出將達到1780億美元,相較2021年的1270億美元增加510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將達6%~9%。在發達國家或地區市場,仿制藥和生物類似藥造成的價格壓力以及產品專利到期,部分抵消了藥品用量增加和新產品上市帶來的支出增長。
預計2026年糖尿病藥品支出將達到1730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為6%~9%;神經系統藥品支出將達到1510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為3%-6%;罕見神經系統疾病、阿爾茨海默癥和偏頭痛的新療法是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值得注意的是,未來5年,抗凝和皮膚藥品支出CAGR預計為8%~11%,增速僅次于腫瘤領域。
(綜合中國醫藥報、醫藥界信息整理)
關注集采“1.8倍價差機制”
2月8日,湖南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發布了《關于部分藥品價格糾偏及限價掛網企業申報結果的公示》。結果顯示,在這份需進行價格糾偏及限價掛網的341個品規藥品名單中,僅有17個品規接受湖南的價格調整要求,并提交了新的擬掛網價;而其余的324個品規藥品,則因未按時申報或申報的價格高于限價但不確認限價掛網的,被暫停掛網資格,或將無緣該省院內市場。
在湖南設置的價格糾偏限價規則中,最惹人矚目的莫過于“1.8倍機制”的引入。無論是在湖南醫藥集中采購平臺已掛網藥品還是未聯動掛網的其他企業藥品,“同通用名同醫保劑型最低單位可比價的1.8倍”都成為這10個品種進行價格調整的“準繩”,同時還需要與外省省級平臺最低掛網價、實際最低交易價聯動比較,取其中最低值掛網。此外,湖南還明確,當同通用名同醫保劑型同規格最低掛網價格1.8倍限價內掛網藥品達到兩個及以上的,超過1.8倍限價掛網藥品需主動將掛網價格下調至不超過1.8倍限價,否則暫停其掛網資格。
事實上,脫胎于國家集采的“1.8倍價差機制”與上海等地提出的“紅黃綠/藍”三線價格管理體系是屬于同一邏輯下的另一套規則,湖南也并非首個使用的省份,此前已經出現在部分省份發布的掛網新規中,河北、山西、安徽和廣西等地在除了國家及省集中帶量采購和國家醫保談判藥品以外的其他藥品掛網中均有所應用。如2020年11月,河北省醫用藥品器械集中采購中心在下發的《化學藥品掛網實施方案》中率先提出,同通用名同劑型同質量層次的化學藥品,申請掛網企業2家及以上的,差比計算后,申報價格在1.8倍(如:差比計算后,某藥品最低價為1元/片、支、粒,則最高價為1.8元/片、支、粒,價格在1元到1.8元之間的藥品均可掛網)以內的,經公示無異議后直接掛網;超過1.8倍的藥品取消掛網。
有業內專家指出,國家集采極大地降低藥價,擠出價格水分,但目前落地的國采品種仍然有限,降價的規模效應還未充分顯現。而多省出臺掛網細則,紛紛引入“1.8倍機制”,可以說是開辟出帶量采購外的另一條降價戰線,科學合理規范掛網采購工作有望從源頭解決同質量層次藥品價差較大問題。而對企業來說,新的掛網細則將在很大程度上考驗其決策能力和價格跟蹤能力,盡管降價不可避免,但時刻保持對競品價格的關注,或能為其在市場帶來一線生機。
在國辦印發的《“十四五”全民醫療保障規劃》中,掛網規則被視為與成本調查、函詢約談、信用評價、信息披露、價格指數等同等重要的遏制藥品和醫用耗材價格虛高的管理工具。不論是河北提出的同一質量層次,還是湖南“試水”的部分產品,未來“1.8倍掛網限價”會否成為標配、是否會有更多省份跟進,還需保持關注。
(根據醫藥經濟報信息整理)
藥企競速布局“AI制藥”賽道,探尋新藥研發效率的突破點
2022年1月以來,包含賽諾菲、默沙東、輝瑞、阿斯利康、安進等知名跨國藥企紛紛選擇與AI新藥研發公司合作,布局“AI制藥”賽道。
醫藥企業攜手AI藥物研發企業,助推新藥研發
近年來,人工智能在新藥研發領域的“工作范圍”不斷“擴圈”,已從初期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CADD),發展到如今人工智能藥物研發(AIDD),甚至有望貫穿從藥物靶點發現到進入臨床實驗的早期藥物發現全過程。
今年1月11日,復星醫藥與AI藥物研發公司英矽智能宣布“聯姻”后,在2月17日,雙方宣布已提名合作項目的臨床前候選化合物ISM004-1057D,用于新的腫瘤免疫療法。
業內人士分析稱,從整體來說,目前國內AI制藥賽道已十分火熱,今年以來不少本土藥企都開始在AI制藥領域積極布局。像復星醫藥與英矽智能這樣的“聯姻”模式,也是當前藥企入局“AI制藥”賽道,加速助推新藥研發的新趨勢。一般來講,人工智能藥物研發公司前期需要大量的技術積累,早期商業化過程較為緩慢,通過與大型藥企合作可以獲得資金注入,持續專注新藥研發。對大型藥企來說節約了大量的數據計算時間,提高了藥物研發成功率。
“AI制藥”撬開創新藥研發效率的突破點
研發周期長、研發投入成本高、成功率低,已成為當前新藥研發領域的“三座大山”。生物醫藥行業傳統的新藥研發環節復雜、成功率持續走低,相應成本卻與日俱增。面對這一現狀,生物醫藥公司都希望探尋顛覆性技術來打破醫藥研發領域的“雙十定律”,即“十年攻關、十億美元投入”的新藥出爐“標配”。
而人工智能平臺作為變革性的創新技術,可大大提升新藥創新的效率,為醫藥創新提供有力支撐。傳統的新藥研發依賴于研發科學家的專業知識和研發經驗,但人類讀取并分析的數據量有限。這一局限性恰巧可以用人工智能打破。可以把針對某些靶點、某些項目的前期數據挖掘出來,利用人工智能平臺對數據進行深度學習并訓練模型,通過這些模型再生成新的結果。除了助力創新項目,AI賦能新藥研發,還可以從多個維度進行賦能,比如針對成效性較好的靶點,或是針對已有化合物在臨床上的靶點,可以嘗試“快跟”項目,以此來提升藥物研發的效率。如2021年,英矽智能用時18個月、投入僅260萬美元,借助人工智能技術發現了針對特發性肺纖維化的臨床候選藥物,這與傳統新藥研發流程中,早期的靶點發現到臨床候選化合物選定所需的4年半相比,時間縮短了三分之二。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藥企,目前不少國內互聯網科技企業也都在加速布局,包括華為成立醫療智能體“EIHealth”,阿里云與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合作,騰訊建立AI驅動的藥物研發平臺“云深智藥”,百度成立百圖生科,字節跳動成立了專門負責大健康業務的部門等。
總的來說,國內AI制藥火熱,2022年在資本追捧下仍將繼續高歌猛進。受此影響,藥物研發創新預計將不斷加速,為傳統藥企藥物研發周期長、研發投入成本高、成功率低的問題,撬開一個突破點。而隨著創新成果的不斷顯現,未來患者在治療方面也將會有更多選擇
(根據新華網、制藥網信息綜合整理)
?2020 南京正大天晴制藥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7766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蘇)-非經營性-2023-0141